當前位置: 資訊> 有了收割機 甘蔗才算甜蜜的事業
有了收割機 甘蔗才算甜蜜的事業
田間小路,大型運輸車時常穿梭;甘蔗地里,大量身穿民族服飾的工人揮刀割蔗,而旁邊僅有一臺甘蔗收割機在作業。這一場景發生在廣西崇左市元元農機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元元合作社)位于江州區的甘蔗“雙高”(高產、高糖)示范基地。
眾所周知,甘蔗好種不好收。長期以來,甘蔗種植全過程的機械化程度不高,“特別是在后期的收割環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江州區農機局局長凌鴻告訴記者。
而元元合作社社長方文偉也確實體會到人工收割甘蔗“工作效率低、用工成本高”。方文偉也一直在考慮購買甘蔗收割機,但資金短缺依然是一大瓶頸。
在這種情況下,宜信惠琮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宜信租賃)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方文偉的壓力。據悉,宜信租賃通過創新融資模式,率先在農業機械行業開展面向農民的小微農機融資租賃業務,與農機生產廠家、經銷商合作,將租賃模式引入農機銷售領域,幫助農民以較少的首付資金更便捷地購買所需農機。
一天一噸和20分鐘一噸
在甘蔗田里,工人們拿著每天的100元收入高興地砍割甘蔗,而方文偉卻在旁邊想著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購買甘蔗收割機無疑是不二選擇。
兩者到底有多大差距?凌鴻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人工一天才收割一噸,而機械20分鐘就能收割一噸。這么大的差距讓甘蔗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不得不考慮購買甘蔗收割機。
廣西是我國**大的糖料蔗生產基地,糖料蔗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長期穩定在60%以上,糖產量占全國70%以上。但當前廣西糖業發展受到多種制約,其中之一便是甘蔗機械化收割推動困難。
據調查,當前廣西人工砍伐一車甘蔗(標準為12噸)的成本**低需要1500元,其中包括人工費、裝載費和其他費用。如果使用甘蔗聯合收割機,每畝收費在150元左右。按照目前廣西甘蔗畝產6~7噸的生產水平,需要收割0.133公頃夠一車(12噸),總成本是300元。
據此測算,人工與機械化收割的成本差為1200元。方文偉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今年廣西甘蔗收購價為530元/噸。如果據此計算,人工與機械化收割的甘蔗每畝的利潤也相差比較大。
據了解,目前一臺大型甘蔗收割機的價格在150萬元左右。由于價格高,一般種植戶無法承擔大型甘蔗收割機的成本。“從銀行貸款受限制多,也比較困難,如果有更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務形式的話,我們肯定會考慮的。”方文偉說。
也就在這時,宜信租賃在廣西的業務員小陳找到方文偉,并商談了合作事宜。指著正在收割甘蔗的機器,小陳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這臺機器總價格130多萬元,元元合作社實際支付45萬元,其余從宜信租賃融資。
宜信公司副總裁、宜信租賃總經理毛芳竹介紹,宜信租賃關注廣西甘蔗收割機械化的情況已經很久了,前期一直與相關農機公司對甘蔗收割機進行市場調研,“今年正式開展相關業務。”毛芳竹說。
金融活水灌溉農機產業鏈
隨著廣西“雙高”基地的進一步落實開展,實現甘蔗的經營規模化、生產良種化、全程機械化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截至目前,宜信租賃在廣西累計幫助322戶農戶獲得農機融資租賃,累計放款3557余萬元。
毛芳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宜信租賃作為宜信普惠旗下專業的農機金融服務機構,自2012年起率先在農機行業推出農機融資租賃服務,為購機資金匱乏的農戶提供有別于傳統金融機構的融資服務。
“你選我付款,質保廠家管。你租我才買,我買你必租。想要所有權,租金要付完。”看似復雜的全鏈條農業租賃業務,毛芳竹用簡單的三句話就概括了。
具體做法是:農戶選好農機后,由宜信租賃將購機款支付給農機經銷商,幫助農戶解決購機資金難題,而農機生產廠家則依然負責農機使用過程中的質保問題;只有當農戶有明確的購機需求并選好機型后,宜信租賃才會為農戶提供融租服務,雙方約定在非特殊情況下農戶不得退機;在農機租賃期間內,農機所有權歸屬租賃公司,農戶按期向公司完成租金交付后,農機所有權將履約變更至農戶名下。
據悉,目前宜信租賃的業務范圍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及地區,涉及農機設備約14大類180種,涉農融資租賃客戶遍及全國196個縣市區,租賃機型可滿足農業生產耕、種、收、深加工全流程需求。
實際上,農機融資租賃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且發展非常成熟,但在國內卻還屬新鮮事物。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鼓勵下,農機融資租賃開始在農村市場活躍起來。
“相較于傳統的信貸模式,融資租賃業務在農村無疑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毛芳竹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起,宜信租賃在每一筆業務合作中,認真準確地記錄每一位用戶和合作伙伴的信用情況,旨在將“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的信用理念傳遞給每一個人。在當天舉行的區域研討會上,又有5位農戶被宜信租賃列為“誠信之家”。
而宜信租賃在實踐中發現,農村業務的壞賬率往往還低于城市業務。“涉農金融服務雖然非常艱難,但還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毛芳竹說。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