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機裝備從“能用”向“好用”升級
農機裝備從“能用”向“好用”升級
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近日在天津召開,與會專家就當前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和著力方向進行了研討。隨著土地流轉進程的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對傳統機械的需求趨向品牌化,價格因素已退居次要位置,農機裝備升級成為趨勢。
“隨著新時期經濟進入新常態,近兩年來農機化發展增速有所回落。”農業部農機化司副司長胡樂鳴認為,近年來農機補貼資金基本保持了237.5億元的規模,但資金規模不可能像前些年那樣跳躍式增長。而農機報廢更新、農機深松納入了補貼范圍,《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即將出臺,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受到國家的重視,這些都是重大利好。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時期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核心是解決質量和總量、品種與結構、成本與效益、需求與資源等四個問題。”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說,在這種背景下,進一步推進購機補貼政策市場化改革是發展的走向,將在存量方面進行調整。
“農機化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全面化、全程化。從中國農機化發展現實來看,‘拿來主義并不合腳’。”著名農機化專家、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中心咨詢委員會主任白人樸教授指出,當前國內需要的一些農機產品自己沒有,有的產品直接“拿來”并不適用,中國農機行業靠仿制發展的路子走不通了。今后需要加強制度創新、加強轉型升級,解決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的問題。
“目前農機產品、質量、品種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需要,國內農機領域關鍵性、原創性技術缺失,農機技術升級對信息化、智能化等需求迫切。”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研究員認為,下一步,農機領域需著重突破信息感知、決策智控、試驗檢測等關鍵性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化;以大型和專用拖拉機、田間作業及收獲主導產品智能技術與制造質量提升為突破口,建立農業智能化裝備體系;研制適合丘陵山區、設施生產及農產品產地處理等的農機裝備,支撐全面機械化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盡管中國農機裝備有效供給與現實需求矛盾很大,但目前農機化仍存在各產業間、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下地難”“住房難”“看病難”問題依舊突出,千家萬戶購買小型、低技術含量農業機械的情況仍然大量存在。
專家建議,“十三五”期間要著力推進構建新型農機化科技創新體系,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促進產業、區域農機化協調發展,擴大綠色環保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鞏固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效益,保障農機化安全發展等“六大任務”。在加快科技創新、提高優質農機產品供給能力方面,要緊盯農機作業薄弱環節和空白領域,加強國內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國外先進農機研發制造技術再創新結合,突破關鍵環節機具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的“瓶頸”制約,破解“有機難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困局,推動農機裝備由“能用”向“好用”升級。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