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河南:走穩糧富民的現代農業之路
河南:走穩糧富民的現代農業之路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省始終把糧食生產定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1月,河南省出臺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方案,指出全省在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要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使農業在擴規模、調結構、強產業、可持續、提素質上取得實效。
保糧增收,看糧食主產區農民如何穩步發展
5月24日,在商水縣舒莊鄉杜店村的麥田里,商水縣發達高產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衛遠忙著對合作社的試驗田進行測產。“除了引進好的小麥品種之外,還要采用好的種植管理方法。”杜衛遠介紹,目前大多數農民普遍采用旋耕方式,深度只有10厘米左右,采用新技術則可達40厘米,能明顯改善土壤質量,比傳統的深耕方法省時省錢,長出的農作物還基本沒有雜草。
“當地麥田畝產一般在500公斤左右,靠科技提產量,畝產能增20%以上,讓俺農民對種田就更有信心了!”杜衛遠說著有些激動。
在虞城縣站集鎮西北街村,種糧大戶盧合軍的3000畝小麥今年又獲豐收。他從2010年開始帶領村民走規模種植之路,通過農技推廣、良種繁育、機械化耕作、農業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如今已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老盧在種糧上是精明人。“與廠家聯系購買農資,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配備收割機、深耕機、噴藥機等機械設備,減少生產投入;積極參加農業技術培訓,帶頭推廣新品種,應用深耕深松、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提高產量。”老盧高興地向記者介紹。
一直以來,河南省通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并實行特殊保護,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河南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5年底,全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累計投入414億元,建成4602萬畝,占規劃總任務的72.3%;選育了矮抗58、浚單20等一大批優良品種,獲得國家獎項37項,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56.6%,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全覆蓋;同時,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7.5%,去年糧食總產達到1213.42億斤,實現“十二連增”,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
農民創業,看農民帶頭人怎樣帶動農村產業成長
只有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才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睢縣白廟鄉老村長種植專業合作社內,合作社理事長牛建偉介紹,合作社由2013年創建初的138畝土地增加到560畝,吸引了10多名大學生從事農業方面的創業,創新了農村種植管理新模式。
牛建偉在發展合作社的同時積極為周邊村民開辦種植培訓班,對村民進行西瓜、冬瓜種植技術培訓,同時進行糧食作物的種植管理指導,來帶動村民致富。“合作社還為周邊貧困戶創造150多個工作崗位,并帶動周邊500多人種植冬瓜和西瓜,農民年收入能提高1萬多元。”牛建偉說。
在位于孟津縣的洛陽洋豐果業有限公司采摘園內,前來體驗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我們主要種植草莓、櫻桃、葡萄、袖珍西瓜和特色蔬菜等精品瓜果,由于采摘園內一年四季瓜果不斷,還能體驗農耕文化,很受周邊市民的歡迎,目前年接待前來采摘的游客40萬人次。”公司董事長楊占通說著露出了笑容。
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要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讓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讓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楊占通認識到了這一點。記者了解到,他除了種植有機果蔬之外,還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生產葡萄酒、草莓醋、土蜂蜜等,與洛陽市各大超市對接供貨,形成了“研、產、銷、游”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帶動周邊7個合作社和8個行政村的2000余農戶增收。
河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調研員李鑫介紹,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以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為重點,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農產品,推進蔬菜、瓜果、雜糧等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河南省還鼓勵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附加值。資料顯示,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以小麥、大豆、油料、玉米、肉類加工、奶業等為主體的六大全產業鏈條,規劃培育產業集群540個,擁有龍頭企業7300多家,每年實現銷售收入9500多億元,促進農民增收2180億元。
發展方向,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成未來農業的“主人翁”
河南省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6萬多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4萬家,家庭農場1.96萬個,種糧大戶4.3萬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3897萬畝。
在武陟縣喬廟鄉馬宣寨村,記者見到了河南菡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福軍。王福軍介紹,合作社延續馬宣寨村自古種水稻的傳統,采取冬春小麥、夏秋水稻連作,并注冊“菡香”品牌、申請“馬宣寨大米”國家地理標志,通過把菡香大米做大、做強、做優,讓土地產出比更大。
為保證菡香大米的原糧供應,2012年,菡香合作社牽頭聯合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了河南省**家合作聯社——焦作菡香沿黃稻米合作聯社,建成6萬余畝標準化稻米生產基地。王福軍介紹,合作社采取統一“供種、技術、施肥、收割、加工、包裝、銷售”的七統一模式,形成從種植、加工到銷售一條龍的安全質量保障體系,同時還創建了菡香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通過生產米酒、米醋等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并通過網絡平臺,積極拓寬市場,使經營效能達到**大化。
在虞城縣阿健生態家庭農場內,現代化的雞舍、藕魚共養池、土豆種植基地……整個農場布局十分合理。記者了解到,阿健生態家庭農場采用“公司+合作社+農場+基地”的經營模式,農場生產無公害玉米作為養殖原料供應農場、合作社和公司,農場生產的雞蛋由公司和合作社提供市場和銷路,養殖產生的糞便等通過沼氣工程進行無害化處理,產生的沼渣再作為有機肥供應果蔬和玉米基地,形成了從原料供應到蛋品、果蔬生產,再到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及有機肥的加工一套農產品生態產業鏈。
“農場目前流轉了3680畝土地,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管理,已建成的沼氣工程可供應300戶農戶日常生活用氣,每戶每月節約60多元,年產沼渣沼液1000多噸,為農場節省肥料等生產成本100多萬元。”農場主盧常建說,下一步繼續實行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管理、規?;N植,通過做大做強高效農業設施產業,建設原生態農場,發展現代農業。
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介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主要糧食作物,集成推廣綠色高產高效增產模式,推廣節種、節肥、節藥、節水新技術,實現糧食生產產能提升、生態安全,其發展也能帶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將逐步破解“誰來種地”的問題。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