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趙剡水:要適應“農業機械化”向“機械化農業”的轉變
趙剡水:要適應“農業機械化”向“機械化農業”的轉變
針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走“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來自農業裝備制造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拖董事長趙剡水表示:“我國農機化經歷波瀾壯闊的10年黃金發展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機制造企業要適應這一變化。”
農機制造行業將開始新一輪調整
趙剡水介紹說,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2013年我國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實現“十連增”,農業機械化功不可沒。2013年,我國農機化水平預計超過59%,與此相應,2013年整個機械制造業中,農機工業增速一枝獨秀。
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500億元,同比增長16%,高出全國機械行業增速2.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37億元,同比增長9.6%。
趙剡水認為,當前,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正在向“機械化農業”轉變,用戶需求不斷升級,市場需求發生重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爭相進入農機市場。農機工業競爭格局必將迎來新一輪調整,行業競爭強度將不斷升級,我國的農機制造企業必須加速轉型,以適應這些變化。
趙剡水還指出,目前我國農機行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農機企業在推動農機農藝融合方面任務艱巨;技術方面,我國農機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產品方面,中小型、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大中型、高端產品依賴進口;企業裝備相對落后,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
加強產業扶持,加快民族農機工業發展
針對這些情況,為更好地服務“三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今年“兩會”,趙剡水提出了進一步加快我國民族農機工業發展等建議。
“關于加快我國民族農機工業發展的建議”
一是加大國家對農機工業發展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建議政府財政設立農業裝備制造業專項發展資金,主要用于農業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的前期費用,優勢拳頭產品和重點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貸款貼息,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資金補助,重點骨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等。同時,趙剡水建議政府從政策上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機行業的力度,促進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以及精準化農業的研究應用,引導和支持綠色制造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綠色農機產品的銷售和使用。
二是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議國家通過經濟與科技政策導向,完善技術轉移機制,推動企業提高設計制造裝備水平與管理水平,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使企業逐步確立自主進行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和應用創新成果的主體地位。同時,趙剡水建議完善農業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逐步構建起以農機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主體的農業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研究體系、以農機制造企業為主體的農業裝備制造業技術開發體系、以公共和民營兩部分為支撐的農機技術服務體系等,不斷提高農業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高技術農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農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
三是加大農業裝備產學研結合的力度,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建議加強政府推進產學研合作作用。例如政府通過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對技術水平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好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給予扶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重大的、基礎性科技項目立項,引導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渠道,盡快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建議完善開放型的創新制度和運作模式,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中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力資源,同時大力鼓勵引進國外大企業、研究機構的技術、人力資源,通過有效整合,創立多種形式的研發機構和經濟實體,增加產學研合作的穩定性,提高產學研合作共贏能力。同時,趙剡水建議采取多種方式拓寬產學研合作的籌資融資渠道,增加產學研合作經費投入,降低產學研合作風險,提高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
四是進一步加強共性技術的研發。建議國家根據我國重點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目錄,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科研院所等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平臺的建設,重點支持原創性技術、共性技術及戰略性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要制定農業裝備制造業技術發展戰略,對關系行業整體競爭力的共性基礎技術,應明確研究開發計劃。對已經研制出來的技術要加緊運用。注重用先進的技術來改造、提升農業裝備制造業。
五是防止我國農機工業被“拉美化”,鞏固和提升我國民族農機工業發展的自主權。趙剡水介紹,拉美國家走了一條典型的“外資主導型”開放道路,并借此獲得了一段比較快的經濟發展時期,但這種模式的負面作用很快就顯露出來,特別是損害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為此,趙剡水建議政府要站在加快我國民族農機工業發展的戰略高度,研究制定保護本國相關產業發展、維護本國用戶利益、保障國家戰略安全政策法規,如不盡快改變,本土企業就很可能被長期固化于低端,我國農機行業將失去發展的自主權。
“關于完善農機行業準入、認證、補貼制度的建議”
趙剡水認為,我國農機工業經過10余年的快速發展,規模已經位居全球第**,產品技術、制造能力不斷提升,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但是,如果相關制度不能盡快完善,不但會阻礙行業的健康發展,還可能使我國農機工業與先進國家的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
據了解,對農機產品的準入和退出設限,以及在質量、安全、環保、排放等方面進行強制性認證,是發達國家較為通行的做法,但我國農機行業在準入、認證、補貼等制度建設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惡性價格競爭等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趙剡水建議:
一是建立和完善對農機行業準入和認證制度。要加快研究對農機產品準入和退出的設限,嚴格實施質量、安全、環保、排放等方面認證。擴大農機產品準入、退出約束和認證范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持農機行業健康發展。
二是實施行業管理。學習借鑒汽車行業經驗,可由行業協會牽頭,在政府支持下制定拖拉機、收獲機等關鍵通用產品的行業管理政策,實施行業整機生產許可證管理,防止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
三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要加大對企業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的支持力度,對技術先進、高效節能、農業生產急需、單機價值較高的機具補貼資金提高補貼額度。現行的補貼政策要求企業的產品進入推廣目錄前,要有一定的實際銷量,而具有先進技術的新開發產品,特別是大型、高技術產品由于剛上市無法得到補貼政策的支持,嚴重影響推廣上市的進度。建議制定專項補貼政策,對本土企業開發的替代進口產品等高新技術產品給予專項補貼,放寬推廣鑒定的限制,加快推廣,對通過國家產品鑒定的新產品可直接納入補貼目錄管理,享受國補政策。
“機械化農業”對農機企業提出新要求
趙剡水在接受采訪時還表示,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逐步向“機械化農業”轉變,已經使農機行業發生深刻變化。
“‘農業機械化’側重于運用機械化方式改變農業作業手段,提高作業效率,重點在于‘機械化’。‘機械化農業’側重于以能否實現機械化作業為條件改進農藝,重點在于運用機械化服務農業發展。例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突破性新品種’,目的就是實現農機農藝有機融合、協調發展。”趙剡水接受采訪時表示。
趙剡水認為,要適應這一變化,農機的技術進步就必須以滿足現代農業需要為方向和目的。這一過程中,農機制造企業提供產品,農藝研究機構提供先進的作業方式方法,農戶、合作社或家庭農場使用農機、運用農藝進行農業生產,技術咨詢、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務機構提供服務支持,構成一套有“生態化”特征的商業模式。
“作為農機制造企業,如果能夠圍繞這個‘生態系統’的核心價值打造出‘聯通各方、合作共贏’的交易平臺,并且通過這個平臺強化自身資源能力在系統中的領導地位,就能夠獲得相對于簡單產品銷售模式而言,更為持久、有效的競爭優勢。”
趙剡水說,“這也是目前中國一拖推進‘聚合鑄強’戰略的重要方向。”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