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代化農機>>百家講壇>>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舉辦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專題報告會 范云兵 李斯華 |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舉辦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專題報告會
宗錦耀強調:適應新形勢 抓住新機遇 加快發展農機化
為加強學習型機關建設、提高形勢分析和政策把握的能力、引導農機化事業健康發展,9月5日,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舉辦專題報告會,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分析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形勢以及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宗錦耀主持報告會,并發表講話。
韓俊說,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發生了三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農業發展呈現供求偏緊、價格整體攀升、對國外資源和市場依賴程度提高的新格局,保障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二是農村勞動力供給已經進入結構性短缺的新階段,農民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不斷加深。三是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建立城鄉平等的制度體系的要求日益迫切。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對全國2749個行政村的調查,74%的行政村認為本村能出去的青壯年勞動力已經外出打工。全國近80%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30歲以下的農村勞動力供求明顯偏緊,農民工供求的區域矛盾突出。我國勞動力供給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的第一個階段。而未來十年間,我國將逐步進入劉易斯拐點的第二個階段,即到2020年左右,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轉移完畢。
韓俊指出,農村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機遇。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保障糧食安全,解決農村勞動力供給矛盾。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時期,將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獲得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應規劃和集中啟動幾個對糧食安全影響深遠的重大糧食產業工程,充分發揮農業機械作業效率高的優勢,加快培育新的糧食“增長點”;應加大大中型農機具的推廣使用力度,解決糧食主產區大型拖拉機購置補貼和配套問題;建立健全農機作業補貼制度,降低農機作業成本,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由于農民購買農機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農機購置補貼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國家應該放寬農機貸款政策,解決農民資金不足的問題。
宗錦耀在報告會結束時發表講話,強調指出:韓俊同志的專題報告深刻揭示了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形勢三個方面的重大變化,對做好新時期農業機械化工作很有啟示。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適應農產品供求關系的新變化,努力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新臺階,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要適應農村勞動力結構的新變化,以機械化生產替代手工生產,解放土地對勞動力的束縛,提高農業生產率,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要適應城鄉關系的新變化,多渠道爭取對農機化的投入,擴大購機補貼資金規模,爭取金融、稅費、保險等方面優惠政策,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總之,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新形勢,明確新任務,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推動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為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新貢獻。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全體人員、農業部農機試驗鑒定總站(中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中心)、農業部農機推廣總站(農機監理總站)、中國農機安全報社領導班子成員以及處級以上干部80余人參加了會議。
新聞鏈接:
劉易斯拐點是指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短缺的轉變過程。由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它的經濟學前提是發展中國家內普遍存在的二元經濟格局,由于農業人口眾多,農村勞動力持續大規模地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同時勞動力成本保持相對低廉。等到非農產業的發展把農業剩余勞動力吸收殆盡,二元經濟就會逐步變成一體化的和均衡的現代經濟。
劉易斯轉折點從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開始。這一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有限剩余的轉折。其主要標志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出現絕對下降,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開始突出,轉移勞動力工資開始上漲。第二階段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由結構性短缺發展到全面短缺,其主要標志是勞動人口出現負增長。
|
發表于 @ 2008年09月16日 10:42: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