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行業亮點>>
來源: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信息中心 作者: 何麗虹
世界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和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在農業信息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有美國、德國、日本等。美國是農業信息技術的領頭羊;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緊隨其后;印度、韓國等發展中國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
1 國外主要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特點
1.1 美國
1.1.1 發展現狀
以政府為主體五大信息機構為主線,形成國家、地區、州三級農業信息網。同時構建了龐大、完整、規范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規范的信息體系和信息制度。在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方面,農業公司、專業協會、合作社和農場都在普遍使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
1.1.2 發展特點
一是在信息化的發展上主要靠市場推動,企業發展是自由競爭和壟斷結合,資本來源是政府投入和資本市場運營相結合;
二是建立起強大的政府支撐體系來為信息化創造發展環境。通過諸如政府輔助、稅收優惠、政府擔保等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刺激了資本市場的運作,推動了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三是制定信息技術研發計劃,并由國家直接增加技術研發投入。包括運用多種經濟政策增加企業研發投入,實施一系列加強政府和企業技術合作的計劃等。
四是建立適合美國市場經濟特色的吸引人才和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核心就是產權激勵和合法收益的保護。
1.2 日本
1.2.1 發展現狀
建立了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全國聯機網絡。每個縣都設有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關信息,并隨時交換信息。
農業信息服務主要由市場銷售信息服務系統和“日本農協”兩個系統組成。尤其鄉鎮級以及地方綜合農協在信息通訊設施建設方面發展迅速。憑借著兩個系統提供的準確的市場信息,每一個農戶都對國內市場乃至世界市場每種農產品的價格和生產數量有比較全面準確的了解,由此調整生產品種及產量。
日本農業中的IT技術利用比工業落后,精確農業有待于大力發展。
1.2.2 發展特點
一是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和不同的信息資源,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域特性和農產品特性、農業生產率高低發展地域農業服務信息系統,有以有線電視為主和以計算機通訊利用、傳真機利用為主的3種形式,適應不同經濟實力、人口密度、距離的不同地域。
二是重點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推動農產品流通方式的根本變革。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利用大型綜合網上交易市場和綜合性網上超市的,也有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的農產品電子交易所和農產品網上商店。
三是注重引進和改造精確農業。針對糧食自給率低及勞動力不足的迫切需求,結合自動化,利用信息技術在作物生長模型等精確農業和精確農業機械研究兩個小空間內發展。
四是在以上3個領域中,各種地域農業服務系統由政府投資,農產品電子商務由企業運做,精準農業則采取產、官、學合作進行的信息農業技術研究。
1.3 德國
1.3.1 發展現狀
德國作為歐洲信息化發展的成功典型,其農業信息技術不斷推廣普及,農業信息網絡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科研、教學領域大多數操作通過計算機來完成。農業信息技術正在普及并向農業全面信息化邁進。計算機自動控制、網絡計算機輔助決策技術的應用、計算機模擬和模型技術、遙感技術、精確農業技術、農機管理自動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1.3.2 發展特點
一是政府始終致力于農業信息化的政策與環境、資金的支持和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二是農業信息和網絡資源的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充足的用戶,使農業信息網絡持續發展;三是注重以關鍵技術帶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緊緊抓住模擬模型技術、計算機決策系統技術、精確農業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集成,帶動整個農業信息化發展;四是政府非常重視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教育與培訓,所有學校開設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課程;把教育與培訓普及計算機網絡技術,作為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關鍵步驟之一。特別注意促進婦女信息技術的培訓。
1.4 印度
1.4.1 發展現狀
信息技術傳輸渠道建設。只是中央政府農業部門之間的網絡開通。80%農業研究委員會通過撥號實現了連接,其他通過衛星實現了聯接。國家信息中心的網絡與一個區級機構和一個地區的70個村莊實現了連接。借助中央——邦政府——地區農村發展部和村民自治組織的行政運行體系,在農村建立了21個信息中心,主要為Dhar地區的農村與部落服務。信息服務具有費用小、隨時接收、沒有時間限制。使得農民有很強的上網積極性。
數據庫及網站建設。由國家農業研究委員會統管,將全國的研究機構和區域試驗站、農業大學有機地組織起來,分工協作、各負其責、實行統一的軟硬件和標準的錄入格式,所建立的7個數據庫實現全國資源快速傳遞和共建共享。一些農業網站已經開通并開始為用戶提供服務。
1.4.2 發展特點
一是農村的**后一公里找準了農產品需求的突破點,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村民自治組織,保證了電子政務經濟上的可持續性和使用者的本位性,在基礎設施很不完善的條件下,實現廣大農民真正享受信息服務。
二是注重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加強對農民的培訓。
三是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融資渠道和投資模式靈活多樣,有政府投入、私人投資和公私合營等方式,注意吸引私營企業加入信息化。這些方式互補,保證了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
四是重視進行廣泛國際交流合作。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合作建立印度亞洲多媒體實驗室致力于探索低成本易推廣的信息系統、農村軟件、實現數字農村等。
2 國外主要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特點的比較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的第一大國,電子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支撐了新經濟的高速增長,其農業信息化高度發達,其發展的經驗為許多發達國家模仿;日本作為因地制宜發展應用型農業信息化的典型代表,其發展經歷對區域農業信息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德國利用關鍵技術的發展帶動農業信息化;印度借其軟件產業的高速發展的契機,在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下,從農村信息需求入手,結合行政體系,采取公私合營模式走出一條可持續性解決農村**后一公里的新路。下面分別從幾個具體的方面對這些國家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軌跡進行了一些橫向比較。
2.1 起步基礎和背景
美國的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是在農業現代化、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背景下與其整個社會的信息化其他產業的發展同步發展的;日本與美國等其他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緩慢,農業中計算機的利用水平遠落后于其他產業。農村與城市的信息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日本的農民對網絡的認識程度較高,同時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程度較高;德國是在政府強力推動、大力參與的背景下發展的,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的高速發展甚至帶動整個信息化進程;印度是在電信基礎設施很不完善,電話和計算機普及率很低,農業的發展沒有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市場也沒有形成,但是軟件業高速發展的狀況下發展的。
2.2 發展路徑
從農業信息化的初期開始,美國就領先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從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農業信息網絡建設、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技術階段上全方位推進。從自身的實際狀況出發,日本選擇因地制宜實用性的技術路徑,在產品的實用性上大做文章。德國由于抓住了一些關鍵技術,不斷開拓創新,**終形成了自身優勢,帶動了整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印度并沒有從技術人手,而從農村信息需求作為突破口。
2.3 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的動力
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動力更多的來自市場,由于農業商品率高和出口比重大,受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很大,離開了準確、及時、權威的信息,農業將無所適從。農民、農產品經銷商和廣大消費者,需要從微觀角度了解各個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和供求信息,從宏觀角度掌握世界農產品市場的變化情況。滿足這一客觀需要,發達國家致力于農業信息化建設;日本則是致力于減小城鄉差別,印度則是由于急需解決農產品的流通,實施農業信息化的項目。
2.4 農業信息化的優惠政策
各國在農業信息化發展上均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
美國政府是圍繞市場來建立農業信息化的政府支撐體系,政府對農業信息化的建設的直接資金投入是網絡體系建設、數據庫建設和技術研發。途徑是通過減免稅收、投入。
德國政府始終致力于農業信息化的政策與環境、資金的支持和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數據庫投入,途徑是在推進網絡技術應用中,設立一些計劃項目,例如,推動中小學與因特網連接等。
日本的農業信息化則是:政府支持的領域各種地域農業服務系統由政府投資,農產品電子商務由企業運做,精準農業則采取產、官、學合作進行的信息農業技術研究。
印度農業信息化的優惠政策通過購買計算機和軟件減免個人所得稅,下調因特網收費標準以及技術法案、降低農民獲取信息的費用等手段支持農業信息化發展。
2.5 農業信息技術的培訓制度
德國十分重視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教育與培訓,在所有的學校開設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課程,特別是促進婦女培訓。
印度對教育和研發的經費不斷增加,并把重點放在培養IT人才上。分層分類、多途徑、多形式培養信息技術人才,尤其重視農民和農村婦女的信息技術的培訓。有些公司把培訓后的農民留在公司就業。
2.6 信息立法方面
美國在農業信息管理上,從信息資源采集到發布都進行了立法管理,形成體系。日本為了保證信息的真實、可靠、及時,政府為批發市場的運行制定了一套嚴密的法律。德國為防止人們惡意攻擊網絡,制定電信法和信息服務法。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9日 18:3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