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產業研究>>
來源: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 作者:李洪文
回顧十多年在保護性耕作方面的研究,個人認為我國目前開展的保護性耕作是一種適合中國農業需求的現代保護性耕作。既不同于國外采用大型機具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也不同于非洲等地的手工保護性耕作。除了要求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少免耕播種外,還要求采用機械化作業,保持高產穩產,節約資源,少用除草劑。
20世紀90年代初期,對于保護性耕作是否適合我國爭議很大。在農機化司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機局以免耕播種機研發為突破口,首先解決了我國實施保護性耕作的手段問題;通過科學試驗,確定了我國第一套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證明保護性耕作具有明顯的抗旱增產、節本增效、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證明了保護性耕作在我國的適應性。
進入21世紀,為了促進華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機化司又組織實施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成功解決了玉米收獲后大量秸稈覆蓋狀態下小麥少免耕播種問題,形成了玉米小麥一年兩熟區周年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國際上屬于首創。國際土壤耕作組織主席、國際著名保護性耕作專家Jeff Tullberg 博士對相關機具的評價是:“革命性的設計”、“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機具能在未經前茬秸稈處理情況下完成此項任務”、“對國際免耕播種機的開發是一個重大發展”。
十五末期,在東北壟作區、南方水田區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和機具開發上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在農業部948項目支持下,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和多個部門聯合攻關,從原材料的選配、加工工藝等方面入手,攻克了免耕播種機核心部件圓盤切刀的制造難題,單臺機具6萬多畝的對比試驗表明,圓盤切刀的性能與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農業部保護性耕作創新項目在北方設立了10個保護性耕作效果監測點,連續跟蹤監測保護性耕作應用效果。證明保護性耕作能夠減少農田揚塵50%以上,減輕沙塵暴危害。因此,建議國家逐步建立立體防沙治沙體系,以植樹造林建立風障,減低大風對地表的破壞;以種草恢復草場植被,減少來自退化草場的揚塵;在大范圍的農田,實施保護性耕作,以減少來自農田的揚塵。
為了加強信息交流,10多個保護性耕作機具龍頭企業與研究單位還聯合成立了中國保護性耕作機具企業協作網。
我國保護性耕作仍有很多技術需要研究。不同區域保護性耕作發展很不平衡,小雜糧保護性耕作模式、水資源節約型保護性耕作模式、壟作區保護性耕作模式、綠洲農業區保護性耕作模式等區域性技術模式尚需進一步完善。機具研發和雜草控制仍然是今后相當長時間的研究重點。長期定位試驗與效果監測以及農機與農藝的結合仍需加強。
我國已經走過了保護性耕作是否可行的探索階段,相信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我國保護性耕作將會走向快速發展階段。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09:4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