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產業研究>>
來源:黑龍江省依蘭縣農機局 作者:劉池 王敬哲
一、引言
農業機械化區劃是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其主要任務:一是研究農業機械化發展與機械化條件的關系;二是研究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律和區域特征;三是按照農業機械化條件地域差異的客觀規律,劃分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機械化區域;四是研究提出各區和總體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見。同時,區劃的研究可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擬定不同地區實現機械化的方案提供科學依據,以利于因地制宜地分區、分類指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全國范圍的和各地適宜的**優農業機械化生產結構,用較少的農機裝備和投資,取得較大的綜合經濟效果。
二、區劃的內容和分類
農業機械化區劃主要內容:一是系統地研究和分析影響農業機械化的地區特征及其差異;二是用區別差異性和歸納相似性的方法,求大同、存小異,劃分出各具特色的區域;三是闡明農業機械化的地區特征和要求,提出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途徑、重點、步驟和措施。
區劃分類為以下幾種:
1.條件區劃。該區劃是以影響農業機械化的某項條件,因此研究對象應在調研的基礎上,按其對機械化的影響作用類似的條件加以組合,而形成條件區劃圖。
2.專題區劃。針對某種農業機械或某個專門農機化問題,如農用動力機械、田間機械、運輸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和飼養加工機械等,或少免耕法適宜區、鹽堿地治理等專題,分析其相關條件,分出適應地區分布范圍,提出發展方向和措施。
3.綜合區劃。以全國或省、地、縣行政區域為對象,或以農、林、牧、漁等農業部門為對象,綜合評定其機械化條件、特征和要求,分類劃區,提出發展方向、途徑、重點、步驟和措施。
三、區劃的原則
1.地區差異性。農業生產的區域性是客觀存在的,有其形成、演變、發展的過程和規律。而農機化區劃正是基于農業生產和農機化發展的地區差異,進行分析研究,并指導農機化的發展。
2.相對穩定性。不同的農業機械化區域的形成有其歷史過程。一個科學的區劃必然有其連續性和相對穩定性,可以在較長時間內起作用。只有當客觀條件發生較大變化時,才做必要的調整。
3.社會經濟規律。進行農機化區劃工作,必須把握社會發展和經濟規律。在區劃工作中,提出農機化的發展意見,只有體現生產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在全國和各地區形成合理的農機化生產結構和布局,才能**充分、**經濟地保證社會的需要,同時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區劃的主要方法
農業機械化區劃,主要有組織領導和分析研究兩個方面的工作。在組織區劃領導工作中:一要培訓一支由相關學科人員組成的骨干隊伍;二要切實加強各學科的合作;三要實地調查和資料分析相結合;四要全面調查和典型深入相結合;五要專題研究和綜合研究相結合。
在區劃的研究方面,**常用的是主導因素分析法,即通過大量的調研,將影n向農機化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找出主導因素,確定分區標志,劃分不同的農業機械化區域。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2:50: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