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行業亮點>>
來源:盤錦市興隆臺區農機總站 作者:宋守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提出的長期的歷史性任務,也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思路、總要求、總抓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建立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在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上。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標志,在新農村建設中大有可為。
1 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1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永恒動力 從上世紀60年代起,興隆臺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列今天,已擁有各類拖拉機4 699臺,包含大型履帶式拖拉機、大中型輪式拖拉機、農用四輪拖拉機等多個品種,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5萬kw,農業生產各個環節都有農機化的影子,農民已從農機化發展中嘗到了甜頭。農民投身農機化,使用農業機械的熱情不斷高漲,形成了農機化發展熱潮,農機化已成為農業生產力不斷增強的永恒發展動力。
1.2 農業機械化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 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逐步解放出來,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同時,對于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重要作用。從農業生產的幾個環節上可以充分驗證這一點。上世紀80年代以前,農村—年農忙季節一般在4個月左右,而現在農民用2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全年的農業生產,尤其在耕整地環節基本實現了農機化。
1.3 農業機械化改變了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資源和生產的雙重約束,面臨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面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雙重挑戰,面臨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糧食等農產品供給的雙重目標。解決這些矛盾,調整生產關系,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在這方面,農業機械化大有可為。發展農業機械化,有利于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有助于改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1.4 轉移農村勞動力,農機化發展是前提 當前農村存在著農忙時嫌人少,農閑時嫌人多的實際用工情況。農民外出務工必須簽定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合同,同時農民心里還戀著自己的土地,害怕農忙季節家中勞力減少。怎樣解決農忙和務工的矛盾?**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實現農機化。興隆臺區近些年勞動力轉移的結果就是促進了農機化水平的提高,農機化水平提高后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目前全區耕、耙、種、澆、管、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1.5 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機化發展的目標 充分利用現代農機裝備,把盡可能多的農民從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農民轉移到農副產品加工等領域,可以拓寬農民致富門路,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民就業渠道,達到富裕農民目的。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可以挖掘農民增收潛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目前,全區擁有上規模的農機大戶已達78戶,他們在利用農機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 推進農機化健康發展的思路
2.1 抓基礎 充分發揮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以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為主線,將農機購置補貼與農機示范工程、示范基地、農機大戶培育、農機專業化合作組織發展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政策推動、需求拉動、機制帶動、利益驅動、輿論促動的宏觀政策調控機制,促進機具、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農機服務領域流動和聚集,加快農機化發展。2005~2006年,全區共利用國家農機補貼資金40萬元,帶動農民投入120多萬元,購置了20多臺(套)大型農業機械,為農機化發展上臺階創造了物質基礎。
2.2 抓重點 加大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普及力度,改革推廣模式,構建農機化技術創新體制。2006年全年利用國家農機補貼資金,重點推廣水稻收獲機械化所需的收獲機5臺,實現了收獲機械化的突破。2007年將增加10臺左右。同時,要加大對農機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加快農機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進程。
2.3 抓熱點 重視農機產品質量監督和農機安全管理工作,以改善監管手段為重點,強化安全服務,完善安全責任,規范執法行為,創新監管模式,強化監督檢查措施,努力探索加強農機安全管理的新機制和新途徑。要以創建農機安全村為起點,全力抓好農機安全管理工作。2007年將創建農機安全村3個,農機安全戶30個,全力開創農機安全管理新局面。
2.4 抓素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農機人必須有自信心,有過硬的理論實踐技能。其次,要提高農民尤其農機手技術水平,農機培訓單位要按照市場化、形勢化、專業化的思路培養農機專業人員,以適應不斷更新的農機技術要求。同時,加大對農村從事農機行業人員的技能水平培訓和鑒定工作,使全區農機人員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2:41: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