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產業研究>>
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 作者:李 昱,周建鋒,朱瑞祥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低層次發展,延續著一種粗放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導致了資源耕地緊缺、能源消耗大及作業成本高等嚴重問題。因此,發展節約型農業機械化已勢在必行。為此,從實際出發,闡述了我國發展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的必要性和制約其發展的因素;根據發展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的戰略目標,從6個方面分析研究了構建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的體系;**后,明確提出促進節約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措施。
0 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從產業與戰略的高度將農業機械化納入節約型、可持續的大體系中去重視和研究,延續了一種粗放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使農機產品和農機工業處于低層次發展狀態,導致了能源短缺、耕地質量下降和作業成本高等嚴重問題。因此,發展節約型農業機械化已成為節約型農業發展戰略上的迫切需要。
1 發展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的必要性
從科學發展觀出發,農業機械化發展就是要處理好農業生產資源利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關系。
目前,我國資源和耕地緊缺,傳統農業生產環節多,農機動力消耗大,機具科技含量低,且技術狀態差。要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就必須推廣先進適用與經濟節約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走農業機械化節約型發展道路,合理利用資源和生產資料,使農田作業環節中的水肥藥施用量降低,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收入。
2 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發展制約因素
我國無視國情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制約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農業機械化發展宏觀戰略性政策保障不足,與農機相應的制度和標準不健全;農機工業發展嚴重滯后,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
——國家與地方政府對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應有的扶持,農民資金缺乏,投融資渠道不暢;
——農機裝備結構、品種和質量不適應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農機科研與推廣落后,技術儲備不足,成果轉化率低,不適應農業科技革命的需要。
3 發展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的戰略目標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降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和農機使用成本為目標,加大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力度,更新技術落后的農機產品,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直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結合,實現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材、節能與農村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使農業機械化發展盡快走上低投入高產出的節約型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4 構建節約型農業機械化體系
4.1 構建節能型農業機械化作業體系
建立機械化節能耕作體系,全面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發展固定的作業模式,減少農機使用的功率損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發展精少量播種可比傳統播種節省50%~70%種子;化肥深施技術可以充分利用肥效,且節肥增產;農田植保機械可節約用藥,減少殘留污染,降低生產成本。
4.2 系統提高農業機械利用效率
針對我國農業機械利用率偏低的問題,要緊密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結構,加快發展性能齊全與先進適用的大中型農業機械,提高不同品類農機動力與機具配備效益比。加快淘汰高耗與低效的落后機具,研發多功能與聯合作業機組,安裝智能型節能裝置,轉變增加農機數量的發展方式為提高農機利用率的發展方式。
4.3 提升機械化系統節水抗旱能力
針對水資源日益緊張、干旱日益加劇的實際情況,采用機械化措施,實現膜下滴灌、坐水播種、定位節水補灌和覆蓋節水等節水技術,建設貯水工程、集雨工程等節水工程措施,提高水資源和降水利用率,減少灌溉用水,增強抗旱能力。
4.4 實現主要作物全程機械化
我國地域廣闊,種植作物、耕作制度、環境條件和經濟基礎等差異很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適應技術,應因地制宜地發展實現玉米、薯類、棉花和花生等主要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集中力量突破制約它們發展的瓶頸環節。
4.5 加強農機與農藝重大問題的協調、
制定科學合理的農藝標準和機械作業規范;制定主要農業機械的拉術規格及性能指標,形成配套的機器系統,以降低機械的使用成本;加大農藝與農機協同攻關的力度,逐步形成先進合理的技術體系,以獲得較好的綜合效益。
4.6 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許多農戶擁有土地地塊小,農機作業田間轉彎和轉移時間多,作業規模小,效率低,使高效與高性能的大中型機械沒有市場。為此,應制定有關政策和措施,使土地向種植大戶和農機大戶規模化集中,以解決小地塊和大農機之間的矛盾,提高農機作業的效率。
5 加快發展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的主要措施
5.1 建立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建設節約型農業機械化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國家要制定總體規劃,加強引導與調控;根據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不斷加大政府資金投放力度,擴大補貼的范圍和品種,在金融、信貸與稅收等方面給予農業機械化傾斜和扶持;注重農機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制定淘汰老產品標準,強制執行報廢期限,加快產業化進程;注重區域統籌,積極推進區域型重大農機技術的統籌規劃和共建共享。
5.2 加大科研力度,加強完善科研創新體系
集成研發、生產與推廣三方技術力量,建立以農機企業為主體的完整產業鏈;加大自主研發農業生產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機具的力度,盡快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5.3 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
積極發展各類農機服務組織,成立各級農機合作組織,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機經營服務實體,通過農機大戶的示范帶動,積極組織開展好“農機共用”的運行機制,進一步促進農機服務產業化和社會化。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4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