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桑園路19號,是經歷了近五十年風雨的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的所在地。在二層的一間普通會客室內,記者正等候著新近成為全國農機行業十大女杰之一的研究所所長駱琳的到來。
門外柔和而有力的高跟鞋聲由遠及近,房門隨之打開,當衣著簡單卻不失優雅、嘴角帶著淺淺笑意的女所長坐定,記者仍未從懷疑的情緒中掙脫出來:真的是眼前這位端莊的女性,置身于研究所在農機行業摸爬滾打了數十年嗎?
于是,記者將錄音筆放到駱琳面前,準備開始傾聽一個未知的故事。看到錄音筆,駱琳隨便開了個玩笑:“別放錄音筆,跟放個炸彈似的。”不知道是不是這枚“炸彈”將話匣“炸”開,隨后的兩個多小時內,駱琳一氣呵成地為記者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關于桑園路19號,是關于在那個“桑園”中的自己。
服從調配:“誤入”農機專業
生于山東省長島縣的駱琳笑稱自己是“大海的女兒”,然而遼闊的大海并未吸引住她。長大后,她離開大海來到陸地與農機行業結了緣。因何結緣?駱琳說:“我算是‘誤入’了農機業吧”。這一切的源頭,要從30年前說起。
1976年,駱琳走出中學校門,在長島縣糧食局做起了糧食檢驗工作。一年后,被單位派往煙臺糧食學校學習的她,一次無意間打開收音機,恰好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聽到這個消息,我馬上就返回家。”此時,距離考試僅剩下一周的時間。雖然時間緊迫,駱琳仍把高中所有的課本都翻出來概覽了一遍。匆匆上陣的結果并不理想,1977年的高考駱琳未能中第。“就算是感受了一下高考的氣氛吧。”之后,駱琳手中的書再未放下,工作之余便以書為伴。
第二年備戰高考,長島縣中學為此特別組織了重點班。對于縣機關在職工作人員準備參加高考的,縣里通過選拔只批準四人脫產復習,駱琳便是其中之一。駱琳在重點班學習了3個月后,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這一次,她考上了山東農業機械化學院。這個學院和專業并非“隨愿”。“當時報的志愿是醫學院和師范學院,并沒有農機專業。”只是填志愿表的時候,駱琳在“服從分配”一欄上劃了勾。通知書發下后,駱琳發現自己已被調配到了這個學院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雖然農機專業與自己的志愿相距較遠,但當時考上大學并非易事,況且自己是農村長大的,應該說與農機是有緣。”服從分配“誤入”農機專業的駱琳,自己可能都想不到,多年后的她會成為這個行業內的佼佼者。
大學期間,駱琳十分珍惜學習時間。成績優秀的她連續4年均被評為三好學生。4年孜孜以求的大學生活,駱琳不但學到了理論和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形成了給自己帶來深遠影響的意志品格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非常感謝母校,為自己打下很好的基礎。”
1982年,駱琳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從事標準化工作。1984年,單位推薦她報考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工程專業雙學士班。通過了考試,駱琳又重返校園,主修標準化與質量管理。
“那兩年的學習生活對我再回到工作崗位后的人生路影響很大。”同學們大都是恢復高考后77、78、79級的畢業生,已參加工作幾年,思想更為成熟,交流更為廣泛。經歷了兩年的交大校園生活,駱琳補充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感受到了多種思想的碰撞,引領她重新認識校外的世界,并在思考的潛移默化中改變著自己。
也許正是從那時開始,駱琳的獨特氣質逐漸成型,直到今日的“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兩年后的1986年,學成“出師”的駱琳再次回到研究所。在桑園路19號的這個院落里,她正式拉開了自己農機生涯的帷幕,開始書寫“桑園”和“桑園里的自己”的故事。
攜手:同齡的科研所和所長
“從大學畢業開始工作起我就在這個研究所,為了責任,也是為了感情。”駱琳說,她和研究所同是1959年“出生”。今年,是她們共同經歷的第4個本命年。“5年的中層干部,5個月的所長助理,近1年半的副所長,10年的所長——這就是我的經歷。”幾個數字,駱琳清晰地梳理出她的“桑園歷程”。
1986年7月,拿到雙學士學位的駱琳回到了研究所的標準化室,陸續承擔了多種農機產品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完成了農機行業標準化微機管理專家系統項目的研發。1989年10月,駱琳被調到掛靠在本所的山東省農業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質量檢驗室擔任副主任、主任職務,組織承擔各類檢測任務和檢驗手段建設。1992年底,質量監督檢驗站辦公室和研究所科研管理辦公室合署,駱琳被調此部門擔任主任一職。
1995年10月,駱琳開始擔任所長助理兼任辦公室主任職務。5個月后,她被任命為研究所副所長。“這期間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我的綜合管理能力”。一年半后的1997年8月,研究所的領導班子調整,駱琳正式走上了所長的崗位。
20多年來,駱琳在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的工作,參與了農機產品開發設計、標準化、質量檢測與質量管理、科研管理及行政管理等工作。她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心地經營著自己。現在,她任山東省政府農業專家顧問團農機分團成員,中國農機學會、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常務理事,山東農機學會理事長。
她曾被國家機電部授予“優秀科技青年”稱號,被山東省政府機關工委、婦工委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被國家機械部授予“中國機械工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被山東省機械主管部門授予“山東機械工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她認為,這些榮譽是對自己的鼓勵和鞭策,成績應屬于她的研究所。
回憶的過程中,駱琳不斷地說:“對于我自己真沒什么可說的,要寫就寫寫我們研究所吧。”于是,在陳述“個人簡歷”過后,駱琳開始緩緩為記者講起她心中“桑園”的故事。
十年:長跑好手親歷改革
駱琳說,年輕的時候,她是個長跑好手。而在研究所所長的工作軌道上,一“跑”就是十年——真是個老資格的長跑好手。而這“跑過”的十年,也是研究所經歷深化改革的10年。
1997年,研究所領導班子調整后,正趕上第二次改革的后期。新出任所長的駱琳,將工作重心放在了調整所內組織結構、業務結構,按企業化的管理思路變革內部管理上。幾年來,她帶領班子成員打破課題組重組研發中心和行業服務機構,建立以部門為獨立核算單位的“中心主任負責制”;引領各部門對進入行業競爭狀態的業務進行技術提升或向相關領域拓展;推行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企業化成本管理,轉換內部運行機制。
1999年,國家開始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體制改革,山東省也提出了將事業單位分別按照社會公益類和技術開發類進行分類改革的思路。鑒于農機科研服務于大農業的功能特點及獨具的職能特征,也基于我國農業和農機行業技術創新現狀,通過對20多年農機科研體制改革經驗和教訓的認真思考,山東省農機所在分類改革中,為爭取農機科研院所科研職能的行業基礎性和社會公益性地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現在分類改革仍在進行中,駱琳說:“不論結果如何,改革的大方向和思路都是明確的,所以院所不能等。”
近幾年,研究所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進一步精簡了管理機構及人員編制,實現了管理職能與服務職能、業務經營職能的分離。并按照科工貿一體化經營的思路,進一步對技術研發中心與產業實體進行了整合,并探索實行集團化式的管理模式,以實現組織的有效管理。堅持推行運行機制的轉換,逐步建立了中層干部能上、能下,崗位人員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企業化管理機制,增強了組織活力。
而在業務和科研基礎條件建設方面,在調整結構的同時,嘗試“將科研的價值鏈向中試過程延伸。”經過全所的共同努力,研究所在收獲機械、農用工程機械、
拖拉機配套工作裝置、控制技術及農業裝備性能智能化測試系統等的技術創新方面有了新突破,特別是與大中馬力拖拉機配套的前裝后挖等配套工作裝置實現了系列化設計與制作。同時行業服務業務也在不斷拓展。這使研究所的技術創新水平和經濟實力有了明顯提高。
“科技體制改革不是我們一家研究所的問題,而是一個大群體需要共同面對的。在這樣的大環境里,院所****不能停下的便是探索的腳步。”駱琳說起這話的時候,沒有一絲動搖。
談及今后的發展,駱琳笑了笑說,**難的是在于戰略與方向的把握和項目風險的控制上。“這也是我做所長后,思考**多的問題。”
關于今后的道路,山東省農機所提出在堅持“科技立業、人才興所”的基本發展戰略下,實行六大戰略。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推行企業化管理、建立現代院所制度的改革方向。二是以科技產業發展為核心,堅持“科技為龍頭,科技與產業協同發展;行業工作為支撐,其他經營相輔助”的工作思路。三要實施“跨出去(立足本行業,不唯本行業),走出去(立足本省,不唯本省)”戰略,拓展事業發展空間。四是部門單位宜選擇“目標集中+差異化”經營戰略,產品與服務定位在同業高端,高端高走。五是關注政策環境變化,爭取政府支持,堅持“兩個市場”(行業市場與政府市場)一起抓。六是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與新挑戰,山東省農機所正致力于“發揮技術優勢和行業優勢,逐步建立起具有院所特點的技術創新體系與科技產業體系。”同時,“正在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努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
研究所在深化改革中始終進行著以創新為核心,以培養和光大“干事創業、追求卓越”的理念、“拼搏進取、敬業奉獻”的精神和“務實、嚴謹、負責、高效”的作風為基點的文化建設。“要讓員工舒心的工作,舒心的創新”。“要不怕失敗,大膽實踐,大膽探索。”駱琳也一直要求自己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她說只有這樣,才能以一種先進的理念帶動員工不斷前進。她也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處事要端,為人要正。這樣,“員工才能從我這兒看到準則。”
輕重:兩顆心的酸甜苦辣
親歷改革的駱琳面對這個不斷前行的研究所感慨頗多,但卻找不到更多的詞語來形容她的感受,**終只是說:“品嘗了太多的酸甜苦辣,很多感受只能放在心里自己去品味。”說這句話的時候,一直微笑著的駱琳顯出一絲疲憊的神情,但也是轉瞬即逝。可能意識到有些“失態”,她說了一句:“感覺很累,但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責任。”人當自強,說到要面對許多無法回避的問題時,駱琳說:“作為職業女性,應該自信、堅強、向上。”
20多年的改革路,使農機行業的科研院所在接受市場經濟的洗禮中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過程留下了許多思考。如今的行業院所仍在不懈地探索,尋找屬于自己的生存發展道路。回憶這段歷史,都說一個老的科研事業單位要想從改革的沼澤地中走出來,要準備犧牲幾任領導。“10年了,我依然在這個位置上,已經覺得很幸運。”說到此處,駱琳非常動情。“真的非常感激單位,感激領導班子的成員和中層干部,感激單位的員工們。他們給了我許多工作上的理解、支持和幫助,還有生活上的關心。”
研究所一向風氣很正,保持著團結向上的精神面貌,質樸的員工在改革的艱難歷程中給了領導班子極大的理解和支持,“員工的每一份努力、每一份業績都是對我的一份鼓勵。”是靠全體員工的齊心協力,才換來了研究所的今天。想到此,她倍感欣慰,10年努力,她看到了改革的部分成果,看到了一個正在邁向行業前列的不斷前進的研究所。這些成果,增加了她對前方路途的希望。
回憶來山東省農機所工作25年的經歷,可以說,駱琳是“完全投入”,與這個研究所一起走到了今天。從進入綜合管理部門后,駱琳開始“真正”思考科研院所的改革和自身的發展問題,這種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革的深化而逐漸展寬和深入。擔任一所之長后,思考的角度和高度又有新的提升。“作為單位的領導和管理者,不但應考慮眼前的生存,還應該對單位的發展方向和整體規劃做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謀劃。”所里中層干部隊伍的成長給她留下更多思考的時間。
在研究所發展的同時,駱琳也從未放松懈怠,要求自己與之共進。這些年,她一直是“忙里偷閑”尋找和創造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機會,行業工作中向同事與專家學習,業務知識向老師和書本學習。今年年初,她又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清華MBA課程學修。“我的目的不是要那些證書,確實是感覺自己知識結構和管理能力方面與形勢要求和崗位需求有缺陷有差距。所以聽聽專家授課感覺有很大的收獲。”駱琳說,她一直在不斷地改變自己,以求在否定自我中不斷前行。因為“我從不認為我自己做得好,但我有責任心。我做,就要盡力做好。”
忙工作又要顧學習,駱琳的生活相當“充實”。然而一切的付出在她看來都是值得的,為了研究所,為了職工,也為自己。之前駱琳說出了她的“感激”,“有了感激,才有責任有感情。為了責任,為了感情,我就只有回報。”
責任和感情都是沉甸甸的,相比于這兩種“負擔”,藏于心底的痛楚才是**為沉重的。“我不怕不做所長,就怕做了所長沒做好,愧對員工。”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利益分配的調整和崗位人員的變動在所難免,駱琳說:“從自己的感情來講,并不想傷害任何人。但從現實和理智來講,有些事又不得不做。”雖然未說透,但聽者都明白駱琳所指的“不得不做的事”是什么。而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才是令駱琳感到**為沉重的所在。
想到這些,駱琳顯出些許黯然。當輕盈的感激與沉重的“不得不做的事”相碰撞,留在心中的便是難于言表的滋味。駱琳平靜了一下心情說了一句話:“有一顆心寬容,有一顆心需承受流血的痛。”
幸福:感恩滋養美麗心情
雖有痛楚,但人前的駱琳通常都是笑容滿溢,灑脫平和。這個數十年奔波在農機行業“桑園”里的女性,似乎也有了“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的心境。
“都說屬豬的人幸福,我的感覺很真切。”說這句話的時候,從駱琳的臉龐上確實能看到那種超于凡俗的幸福的痕跡。這種幸福,來自于研究所的不斷前進,來自于單位員工的同心同德,當然,更離不開的便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駱琳剛被調到管理崗位的時候,“家人也有不理解的地方”,總覺得作為女性應更多地顧及家中事情。后來家人逐漸了解了駱琳的工作性質,明白了“有些事雖然不易,但一定要有人去做”,“家中的親人給了我不盡的愛和理解。”
提起家庭,駱琳說這可能是自己**大的遺憾,感到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用于家庭的心思,遠遠不及自己花在研究所上的心思。所以對于家人,駱琳深感歉疚更懷感激。
駱琳的父母都是退休干部,對于做所長的女兒,父親“主抓”工作,老人家時常給以點撥。比如告訴駱琳,“單位就是個大家庭,每個家庭里都有老人,要善待離退人員。”“不論工作中遇到什么問題都要敢于面對。”諸如此類的道理。每周六晚上,如無特殊情況,駱琳都會給父母打電話。這時候,母親便開始“抓”駱琳的生活,囑咐要孝敬婆婆,多關心丈夫和女兒。駱琳將父母的話牢記心中,努力去做。并換來了單位老同志對所里改革與建設的理解,換來了常年生活在一起的婆婆的理解,“公公去世早,婆婆是一位隱忍寬仁的老人,知道我忙就總想幫我做些家務事。”和諧的家庭生活成為她成就事業的支撐。
說起丈夫和女兒,駱琳顯出了女性特有的柔情。因為自己和丈夫平時工作都很忙,女兒獨立得早。女兒上高中時還會抱怨說,媽媽同她說話的時候老是走神,說著說著就想到所里的工作上去了。“如今她長大了,能理解我。”現在,駱琳常通過短信和在國外讀書的女兒交流。而夫妻倆少有的閑暇時間里,會拉著對方去參觀彼此正在建設的工作單位算作休息。“今年的十一長假,我就和他一起去看了我們所的科研試驗基地了。”駱琳笑著說。
友情是駱琳情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朋友給了我許多工作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力量。”
“有這么多人的幫助和支持,我還有什么不知足的呢?”駱琳這樣反問的時候,笑得淡淡的,但卻很深切。這位身處“桑園”的女性感恩滿溢的神情,如同在心底反復淺吟低唱:“多雨的冬季總算過去,天空微露淡藍的晴,當我安安心心地走在明天里,有不后悔美麗的心情。”
記者手記
當幸福來敲門
通過“百度”搜索“駱琳+農機”或是“駱琳+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僅有不到千條的條目。在當今這個信息海量的時代,對于駱琳這樣一個在行業內稱得上是知名的人來說,近一萬的搜索條目實在算不上多。這樣一個“名人”,該算得上是低調的。
當駱琳出現在面前,我們真切地疑惑,這位如此優雅、端莊的女性,真的是農機行業的十大女杰嗎?然而我們又真切地肯定,這位女性的故事,雖不轟轟烈烈,但一定是精彩的。
駱琳是忙碌的。采訪開始的前一刻,她還在簽署一份文件——她要忙工作;采訪的過程中,她數次收到短信,從神情看,短信那端的應是她的家人——她要顧家庭;談話時,她總能將所有的問題都轉到她的工作上,有意或是無意的——她一刻不閑的,想著念著她的“桑園”。
駱琳總在說:“我們多談談研究所,少談我個人。因為思來想去,“對于我自己真沒什么可說的。”殊不知,桑園和桑園里的自己早已成為一個整體,誰又能將二者涇渭分明地區別開來?她追憶“桑園”的變遷,如同遙望自我的成長,堅定而自豪。
當她靜靜地說出“有一顆心寬容,有一顆心需承受流血的痛”,聽者仿佛也感受到了磅礴的寬容以及揪心的疼痛。然后想起,如果“有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那么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松,來與之抗衡。”然而,“也許**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離開桑園路19號時,濟南依舊飄著雨。遠遠望去,桑園內的燈光如同暗夜中的螢火蟲發出點點光亮。熒光雖小,卻足以照亮視線。下了整天的雨,沖刷得院外的道路泥濘不堪,然而桑園內的土地,卻潔凈如初。意料之外,卻也像是在意料之中。
揮別這位桑園里的女所長的時候,她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This part of my life is called……(我生命中的這部分被稱為……).套用到駱琳身上,她生命中的每一部分分別是“服從”、“攜手”、“十年”、“輕重”,**后的那一段落,正好和電影的**后一句話相契合:This is called “happiness.”(幸福).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中譯名為,當幸福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