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
(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
新的形勢和任務
(一)我國農村在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去年又在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調整產業結構方面邁出了重大的一步。成效十分顯著。**主要的標志是農村經濟搞活了。廣大農民為適合市場需求而生產的積極性日益提高,商品經濟的橫向聯系有所發展。一向比較薄弱的林、牧、漁業和加工、服務業得到加強,農村正沿著綜合經營、協調發展的道路前進。去年盡管遭受較大自然災害,并且有計劃地調減了糧棉播種面積,糧棉產量下降,但仍然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其它作物普遍增產,農村社會總產值和農民收仍然有較大的提高。農村經濟的持續上升,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實踐證明,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
(二) 近幾年農業增長的速度是罕見的,這主要是經過改革使原有的增產潛力集中迸發的結果。今后農業轉向持續穩定的發展,將取決于政策的穩定和不斷完善,農民積極性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應當看到,農業現有的物質和技術基礎還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區農民種糧的興趣有下降的跡象,在農村經濟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協調現象,城鄉改革匯合后各方面利益關系的調節更為復雜。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很多的。但是,只要把業已開始的改革堅持下去,把黨的各項政策認真加以落實,調動起一切積極因素,難題再多,也會一個一個地得到解決。
1986年農村工作總的要求是:落實政策,深入改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組織產前產后服務,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
進一步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三) 發展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不但反映經濟規律,也反映著自然規律,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我國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大國,絕不能由于農業情況有了好轉就放松農業,也不能因為農業基礎建設周期長、見效慢而忽視對農業的投資,更不能因為農業占國民經濟產值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否定農業的基礎地位。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在工業化過程中,必須力求避免出現農業停滯的現象。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堅持以農業為基礎這個方針,取得確實效果。隨著情況的發展變化,繼續堅持這一方針,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為保持工業與農業的均衡發展,從“七五”計劃開始,國家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資和農業事業費,將適當增加;國家從征收的鄉鎮企業所得稅和工商稅的增長部分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持農業;從鄉鎮企業征收的獎金稅歸鄉財政掌握(沒有鄉財政的由縣財政代管),也用于農業,不準挪用。為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對于糧食合同定購方法將不斷加以改進,并穩定農用生產資料的銷售價格,繼續衽對農用生產資料的補貼,對有困難的小化肥廠減免稅收,以便降低化肥銷價。為提高農民擴大資金積累的能力,對農民的稅收要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并嚴格禁止亂攤派、亂收費;要支持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廣開生產門路,實行“以工補農”。鄉鎮企業的貸款,應按地區按待業按用途區別對待,對應當鼓勵的行業和后進地區,對流動資金和技術改造,可適當放寬。責成有關部門,首先是綜合部門,根據上述方針,分別提出實施方案,報國務院批準執行。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各縣,要保證用好中央各項農業資金,不應挪用。地方財政也要盡可能多拿出一部分錢投入農業,扭轉一些地方農業投資遞減的現象。水利投資要盡快恢復到1980年財政包干時的水平。
依靠科學,增加投入,保持農業穩定增長
(四)“七五”計劃要求糧食總產達到九千億斤,保持人均八百斤左右,這是生產水平的一個新附梯,只有依靠科學,增加投入,提高單產,并適當穩定面積,才能保證實現。
必須努力提高土地生產力。化肥供應量應逐年有所增加,同時扭轉近年忽視有機肥的傾向,增加土壤有機質。繼續加強江河治理,改善農田水利,對已有工程進行維修、更新改造和配套。要有計劃地改造中低產田。建立必要的勞動積累制度,完善互助互利、協作興辦農田建設的辦法。隨著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鼓勵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的種植專業戶。
為扶持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應加強商品生產基礎設施和草場、遠洋漁業設施的建設,建立良種繁育、飼料、防疫、產品加工、貯運、銷售等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相對集中的商品生產區。發展林業要持之以恒,以短養長,當前要著重搞好中幼林撫育和速生豐產林建設。
在沿海地帶和其它有條件的地區,建立一批新的農產品,特產品和鄉鎮企業小商品出口基地,發展創匯農業,先一步把農村產業引向高質量、高標準的新水平。
各地,首先是縣一級,要繼續做好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做好社會經濟調查,制定本地區綜合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全面發展地方經濟。
有關部門,應于今年內制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條例,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以及水土保持和農村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報國務院批準實施。
(五)村建設資金,除國家增加農業投資外,主要靠農村自身的積累。提倡各地合作經濟組織從當年收入中適當提取公共積累,建立固定資產折舊制度。鼓勵群眾投資興建各種生產設施。人民銀行、農業銀行要制定不同區域和產業的信貸政策,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技術改造。中央去年一號文件對信用社規定的各項政策和國務院有關信用社體制改革的各項規定,應逐項落實。要分別地區適當降低信用社提存準備金比例,不得向信用社下達指令性轉存款指標,保證信用社多存多貸。積極發展農村各種保險事業。
(六)科學技術必須為農村經濟服務,發展農村經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這應當作為一條重要方針而突出起來。
在當前,要著重發展適用于我國農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和新材料,促進多種經營各部門的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重視建立和健全各級農業科研、教育、信息、技術推廣和經營管理等服務組織。逐步合理調整農業科研機構的方向、任務和布局,發展縣的試驗示范、推廣、培訓相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加強農業第一線的技術推廣工作。對農民的技術服務應以無償或低償為主。
中央和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科委組織實施的“星火計劃”,將在“七五”期間開發一百類適用于鄉鎮企業的成套裝備并組織大批量生產,建立五百個技術示范性鄉鎮企業,為他們提供全套工藝技術、管理規程、產品設計和質量控制方法,每年短期培訓一批農村知識青年和基層干部,使之掌握一兩項本地區適用的先進技術。這是發展科技服務的一種好形式。各級科技、教育與經濟部門,應為實現這個計劃密切協作,并本著這個方向,各自做出類似計劃,加速農村各業的技術改造。
有關科研機構院校,在搞好適用技術研究推廣的同時,要注意部署中長期的研究課題,充實科學儲備。
深入進行農村經濟改革
(七)農村經濟改革還遠未達到既定的目標。改革既要有破又要有立,完善流通體制和合作體制,調整產業結構,都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這些工作做不好,改革就會有中斷的危險。改革中遇到的種種難題,要靠深入改革來解決,后退是沒有出路的。
(八)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的改革,涉及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等各個方面的利益,在前進的步伐上需要與城市改革相互協調。今年,努力的重點是圍繞已經實行的政策,加強后續工作,以鞏固和擴大改革的成果。
把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是糧食收購制度的重大改革,只能逐步完善,不可因為糧食生產出現年度性波動就動搖改革的方向。為了保護和鼓勵農民生產和交售糧食的積極性,將適當減少合同定購數量,擴大市場議價收購比重,并對簽訂合同的農民按平價供應一定數量的化肥,給予優先貸款。在調整合同定購數量時,要注意照顧那些糧食增產潛力大、其它生產門路少的地區。在經濟發達地區,糧食合同定購數量應保持穩定,主要通過鄉鎮企業“以工補農”方式,對生產和交售糧食的農民給予合理的補償。
為了合理調節糧食調出省與調入省之間的經濟利益,促進糧食流通,發揮各自的優勢,從容不迫986糧食年度起,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糧食調撥包干,并對調撥價格和財政補貼辦法作適當調整。包干以外需要調出、調入的糧食,由各地區自行協商議價購銷。
責成商業部和財政部盡快就上述兩項工作提出實施方案,報國務院批準下達。各地應本著上述精神,結合本地情況,把工作做細做實。
大城市要把蔬菜和副食品的生產、供應放在重要位置。要繼續抓好近郊蔬菜生產,逐步開辟遠郊蔬菜基地和外埠專項蔬菜基地,做到近郊為主,遠郊為輔,外埠調劑,保證供給。要積極建立各種形式的蔬菜和副食品批發市場,為大批量農產品進城創造條件。
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廠,要從多方面為原料產地提供服務,幫助農民按工廠要求提供產品,逐步做到以加工指導生產、帶動生產。農民和工廠簽訂合同,雙方互惠,利益共享。
集體林區木材和牧區畜產品要堅持放開,不要退回去。各地要針對放開后出現的新情況,采取積極措施加以疏導,使木材和畜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盡快步入正軌。
流通領域必須堅持衽多渠道經營。國營產業一定要加快改革步伐,增強經營活力,解決流通費用過高的問題,利用自己的條件,掌握必要的貨源,積極參與市場調節,發揮平衡供求的作用。
(九)在調整產業結構中,要正確處理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關系,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不可代替的重要產品,糧食生產必須得到切實保證。糧食又是低贏利的商品,農民要靠多種經營來補充收入,因此,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必須統籌兼顧,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以往單打一抓糧食生產,并沒有達到更快增產糧食的目的,反而造成農村經濟停滯的局面。近幾年開展了多種經營,包括發展經濟作物,發展林、牧、漁業,發展農村工業、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結果,糧食增產速度大大加快,農村經濟全面繁榮。
在我國條件下,農業和農村工業必須協調發展,既不可以工擠農,也不可以農擠工。應當指出,不發展農村工業,多余勞力無出路,也無法以工補農。反之,沒有農業提供不斷增多的食品和原料,農村工業也難以持續發展。這兩種結果,都會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安定。
鄉鎮企業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產值已達二千億元以上,吸收勞力六千萬人,為我國農村克服耕地有限、勞力過多、資金短缺的困難,為建立新的城鄉關系,找到了一條有效的途徑。這證明它是有強大生命力的,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中央各部門和各地方,都應當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使之保持健康發展。
(十)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要求生產服務社會化。因此,完善合作制要從服務入手。我國農村商品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在地區之間、產業之間是參差不齊的,農民對服務的要求也是各式各樣的,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規模、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聯合將同時并存。決不可一刀切,更不可采取政治運動的方法去推廣。
近幾年出現了一批按產品或行業建立的服務組織,應當認真總結經驗,逐步完善。各地可選擇若干商品集中產區,特別是出口商品生產基地,鮮活產品的集中產區,家庭工業集中的地區,按照農民的要求,提供良種、技術、加工、貯運、銷售等系列化服務。通過服務逐步發展專業性的合作組織。
地區性合作經濟組織,應當進一步完善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家庭承包是黨的長期政策,決不可背離群眾要求,隨意改變。可是,有些地方沒有把一家一戶辦不好或不好辦的事認真抓起來,群眾是不滿意的。應當堅持統分結合,切實做好技術服務、經營服務和必要的管理工作。
由于各地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圈套,統分結合的內容、形式、規模和程度也應有所不同。在集體家底甚薄,生產比較單一,產品主要用于自給的地方,要從**基礎的工作做起,切實幫助農戶解決生產和流通中的困難,逐步充實合作內容。在經濟比較發達,集體企業已有相當基礎的地方,要充分利用統一經營、統一分配的條件,加強農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適當調整經營規模,促使農工商各業協調發展。
供銷合作社承擔著大量農產品的收購以及生產和消費資料供應的繁重任務。為適應農民發展商品經濟的要求,必須回憶改革步伐,長度成為農民群眾的合作商業。國家對各級供銷社在財政、稅收、信貸、人事制度等方面,都要按集體所有制的合作商業對待,并給予必要的優惠。供銷合作社全國理事會應本著上述原則,忙提出進一步改革的方案。
(十一)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為全體勞動者提供了勞動條件和發展機會,國家又掌握著調節社會收的手段,這是實現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的根本保證。但由于勞動者之間和地區之間所處的具體條件不同,出現先富后富和富裕程度的判別則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在政策上既要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又應承認發展的判別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才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平均主義的辦法只會抑制生產發展,導致共同貧困,是不可取的。我們在認識上必須把社會主義發展中先富后富的差別,同私有制條件下的兩極分化區別開來。
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在農村允許它存在并有所發展,就會出現生產資料占有的某些判別只要采取適宜的政策,進行必要的調節,就可以使這種差別保持在社會所允許的限度,而不會構成對社會主義基礎的威脅。要鼓勵各類專業戶勤勞致富,但不可人為地“壘大戶”。
總之,一定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一定要注意發展合作制度,實行稅收調節,做好扶貧工作,并完善法制,保護合法權益,制止非法牟利,發展生產力,走向共同富裕。
切實幫助貧困地區逐步改變面貌
(十二)我國農村在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上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性。改變一部分地區的貧困面貌,必須做艱苦的工作和長期的努力。積極領導和每個部門都要提高認識,轉變作風,十分重視這些地區工作,把改變貧困地區面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改變貧困地區面貌,需要從實際出發,分別情況,分極負責,分批治理。當前應把重點放在幫助那些至今尚未解決溫飲的**困難地區,經過調查,做出規劃,撥出資金,采取有效措施,使之盡快得到溫飲,逐步走上能夠利用本地資源優勢,自力更生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道路。在一般的貧困地區,主要是落實政策,端正生產方針,在開發林、牧、礦業及其它土特產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把經濟搞活。
(十三)國家撥給各省、自治區的支持貧困地區資金,都要進行清理,由省、自治區政府統一安排使用,做出規劃,經過論證,落實到具體項目,組織資金、技術、人才配套支持。
(十四)高在貧困地區的國營廠礦,應擴散產品,積極幫助發展鄉鎮企業。國家無力經營的山林、草場、水面,可以承包給當地群眾經營,也可以劃出部分資源與當地群眾聯營。鼓勵發達地區到貧困地區興辦企業。貧困地區的農、林、牧、副、土特產品,除國務院規定的個別品種外,都可以自由銷售。
(十五)國務院和有關省、自治區都要建立貧困地區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利用各種渠道為貧困地區培養干部,同時從中央、省、地三級機關抽調一批優秀干部并組織志愿服務者到貧困地區工作。
加強領導,改進領導
(十六)這幾年,中央對農村工作連續發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各地各部門認真招待為推動農村改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在若干問題上,也存在思想不統一,工作不適應,對新事物支持不夠,對中央政策執行不力的情況,必須加以克服。今后,各個地方和各個部門要維護黨的政策的嚴肅性,提高執行政策的自覺性,在重大政策問題上不得各行其是。修改不適合情況的過時政策,必須通過民主集中程序。需要變通執行的,也必須請示報告,經過批準。執行中遇到困難時,要調查研究,積極探索,發揮主動精神,不能知難而退。
(十七)農村的改革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城鄉配合,多部門協同。為了有利于協調一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采取具體措施,加強對農村經濟的協調指導。
縣一級的綜合改革試點,要繼續進行,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逐步推開。
農村實行政社分設后,鄉政府領導全鄉的經濟工作只能從行政角度進行。必須尊重合作經濟組織和企業的自主權。要逐步建立鄉財政。
在農村經濟工作中,領導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基層服務,為農民服務。提倡辦實事,講實效,不務虛名,反對浮夸,尤其要反對那種為了對付上級而弄虛作假的不良行為。各級干部,都應當深入基層,訪賢問計,幫貧致富,逐鄉、逐村地辦好幾件實事,務求必成,把工作落實到千家萬戶。
(十八)農村整黨正根據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的通知逐步展開。在整黨中,對于積極帶領群眾一道致富的黨員,要予以表揚;對于個人勤勞致富的黨員,要予以保護;對于少數以權謀私,采取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干部、黨員,要分別情況,嚴肅處理。通過整黨加強農村黨的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建立經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樹立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一部分村莊,組織渙散、工作無人負責,要采取措施限期改變。村干部要有明確的責任制和合理報酬。
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全局至關重要,對實現本世紀末小康目標更具有決定的意義。中央希望各級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密切協同,奮發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奪取農村改革的全面勝利。
發表于 @ 2008年05月19日 20:1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