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代化農機>>時事要聞>>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10.15) |
|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讓我們這個古老而充滿朝氣的國家又一次站到了農村改革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會議確定的到2020年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目標,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現代化文明新農村的景象: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科技界的專家學者在為這些目標的確定而備感鼓舞的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他們表示,作為**早感受改革開放春天的科技界,認真貫徹落實好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投身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歷史進程,是光榮的時代使命,也是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好紀念。 確保糧食安全是科技工作者的重大課題 黨中央始終關心百姓的吃飯問題,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專家們指出,這也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玉林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我們要看到,我國是個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水與人、地與人的關系比較緊張。我們雖然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不能盲目樂觀,在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上,我們要居安思危,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在節約用水、種子改良、新品種培育等各個方面,不斷加大科技興農的工作力度,這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為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良恕提出,要實現把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要繼續把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即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作為農村科技傳播的重要力量,作為廣大農民和基層干部了解農業新技術的主要渠道,作為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的重要載體。為此,要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行調整和改革,加快形成以國家農技推廣隊伍為骨干、多成分、多形式互動發展的農技推廣新格局。 科技助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小康,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現代化。專家們認為,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的目標,將農業現代化建設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只有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的農業才能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基礎得到加強,素質不斷提高,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農業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躋身于世界農業強國之林。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志說,農業裝備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保障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物質技術支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農業裝備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農業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基本滿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需要。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業裝備技術供給不足仍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突出矛盾。新的發展階段,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裝備技術,我們要以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為重點,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不斷推進我國農業裝備自主創新,實現我國農業裝備科技的大發展。 科技創新推動農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專家們認為,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發展目標,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方向。為此,科技界要加強三農發展戰略研究,研究農業農村農民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適用技術和系統集成研究,探索適合國情和農業特點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研究探索農業創新基地、生態環境創新基地及其他創新基地建設,研究和探索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新戰略和新舉措,研究適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為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培養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創新人才隊伍。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劉雙江說,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的目標,我認為,發展綠色農業非常重要。我們要下大力氣落實政策。比如在污染土地治理方面,必須加強政策性治理,配套完善相關政策。其次,應加大農業科技研究的投入,特別要加強那些從長遠來看是利國利民的技術研究。此外還要在農村中推廣環保意識、加強環境保護教育。 專家們表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科技工作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努力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發揮科技引領和帶動作用,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進程中,作出科技工作者無愧于時代的貢獻。 |
發表于 @ 2008年10月15日 15:35:00 |點擊數()